香港規劃師學會對2024施政報告的意見

  1. 支持打造「留學香港」品牌,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,以推廣「產學研」合作,從上中下游培訓專業人才,融合大學科研,加快產品化的進程。

  2. 支持多管齊下增加學生宿舍供應,包括改裝現有酒店和商廈,並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中預留彈性。

  3. 支持發展低空經濟,由相關部門制訂法規及作出技術相關研究,透過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等工具,滿足低空經濟的設計需求。

  4. 支持在有效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的前提下,將資助出售房屋佔公營房屋的比例,由現時的三成逐步提高至四成,完善置業階梯。

  5. 支持加強大灣區醫療協作,擴展長者醫療劵大灣區試點計劃至大灣區九市,以應對現時香港人口結構的改變和老齡化社會的問題。

  6. 儘管本會支持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,我們關注片區發展模式的可持續性。我們需要從宏觀的角度,考慮總體的規劃佈局和城市設計。政府有責任處理部份的基礎建設,如策略性的道路、鐵路和供水供電等,避免過分將公共財政風險轉介私人發展商。

  7. 我們支持提速造地,加速創科發展。同時,本會亦非常擔心交通基建及配套設施的不足,會影響未來發展北都的進程。為了吸引人才協助香港的創科發展,我們應致力提供優質生活環境,以免發展北都時重覆了科學園和數碼港交通不便的問題。

  8. 在起動九龍東方面,除了施政報告提及的內容,我們認為有需要檢討九龍東作為第二核心商業區的策略性定位。政府需要加速九龍東轉型的政策力度,配合香港的產業發展,解決部分產業用地缺乏的問題,作為在北部都會區提供土地之前的短期成效措施。

     

  9. 在加快市區重建方面,本會歡迎利用新土地推動大型舊區重建如跨區地積比轉移。 然而,市區重建要有全盤的規劃和考量,社會不能只依賴市區重建局進行市區重建。我們強烈要求政府檢討《市區重建策略》,維持市區重建的可持續性,以居民的健康和福祉為先,改善舊區的居住環境,並增加對遊客的吸引力。詳細建議包括:

     i. 由於經濟和市場的變化,以7年樓齡單位為基凖的特惠補償政策,已不能為市區重建提供財務可持續性。政府需藉着檢討市區重建策略,重新釐定切合社會需要和現時經濟環境的補償政策;

    ii.  建議政府主動為舊區重新規劃,並增加地區改善工程。從改善社區的健康及安全方面着手,根本性地提高居住環境質素。透過一系列的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措施,改善公共空間,增加基礎設施,提高行人暢達性,改善社區的氛圍和增添動力,令私人發展商有更大動力去參與市區重建,從而減輕政府及市建局的財政負擔。

    iii. 重新探討樓宇復修的費用及經濟效益,尤其當復修成本愈來愈高甚至與重建成本相約時,相關的市區重建策略須作社會經濟方面的考慮並進行調整。

  10. 在加快大灣區融合方面,我們認為應在交通基建、口岸聯通、邊界土地用途等深化跨界合作,提升城市發展的效率,建議深化香港和深圳的交通基建,加強口岸聯通,提供鐵路口岸二十四小時通關,並增加往來香港和珠三角的口岸,確保人才互通的便利度,亦在香港過境口岸提供多樣化的配套設施,例如在香園圍口岸附近設置餐飲等設施。

  11. 本會認為施政報告在應對氣候變化、生態環境保育、文化遺產傳承和海濱發展方面的着墨不足,但這正正是建立香港特色之本,無論是發展旅遊業,還是吸引人才,都是不可或缺的。我們期望政府可用城市設計的方法解決氣候問題,如推廣步行城市的設計,在海濱提供餐飲、娛樂和表演場地等。

  

 

香港規劃師學會公共事務委員會
2024年10月17日

HKIP